1.“燕趙楷模”趙玉英
趙玉英1971年1月出生,1994年7月入伍。下部隊、上哨所、進老區,她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,活躍在服務軍民最前線,兢兢業業醫治患者,每年完成冠脈介入手術400余臺,業余時間通過微信群為患者答疑解惑,被稱為“永不下線的人民軍醫”。她恪守軍人職責,秉持醫生操守,發揮共產黨員先鋒作用,知難而進、知險而上,出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衛勤保障任務,充分彰顯了醫者無界、大愛無疆的高尚風范。2009年,她和戰友一起走出國門,參加“和平天使—2009”中國與加蓬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行動,深入當地村落義診,零距離接觸“埃博拉”,被稱為“東方白求恩”。2017年,她瞞著剛做完手術的86歲老母親,積極參加閱兵保障工作,其間首推了“主動保障法”。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,她第一時間寫下請戰書,在火神山醫院堅持戰斗89天,其間救治了166人,用大愛感動了無數國人。同時,她還以學術帶技術,發表論文30余篇,參與編寫論著5部,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項,榮立三等功3次,以實際行動踐行白求恩精神。
2.“燕趙楷模”曲憲忠
曲憲忠是我省著名的果樹專家、正高級林業工程師,曾任河北省林業廳副廳長、黨組副書記、巡視員等職務。
2013年1月,曲憲忠受聘為威縣經濟林建設高級顧問。他十年如一日,每年在威縣工作300多天,手把手向當地干部群眾傳授林果技術,建立了高素質梨產業人才隊伍,打造了“威梨”品牌,把威縣十萬畝沙荒地變成了脫貧致富、鄉村振興的“聚寶盆”,使威縣成為“全省領先、全國一流、亞洲知名的梨果生產出口基地”。2023年1月,曲憲忠因病逝世。
3.“燕趙楷模” 崔獻民
在到魏縣工作之前,崔獻民是建行邯鄲分行的一名業務骨干。2019年,建行邯鄲分行發出了本部員工下基層、為鄉村振興作貢獻的號召。53歲的崔獻民積極響應黨委號召,主動報名,帶著推動魏縣鄉村振興的夢想去了魏縣支行,從此開始了他的異地奮斗之旅。
崔獻民深知,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步伐,金融惠農是關鍵因素。于是,他不辭勞苦,在金融惠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從制訂計劃到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,從下鄉調研到入戶走訪,每個環節都有他的身影。
崔獻民的妻子說,自從踏上新的崗位,年過半百的他工作熱情非常高。“到魏縣支行后,他感覺新工作特別適合他,回到家里常常電話不斷,非常忙,但做得特別開心,到家都一直和我說工作的事。”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在崔獻民的大力推動下,4月13日,建行邯鄲分行與魏縣人民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協議,在普惠金融、鄉村振興、機構業務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。這次“破冰”之約,為促進魏縣經濟發展開創了嶄新局面,也為魏縣鄉村振興事業打下了扎實基礎。
崔獻民到魏縣工作的182天里,寫下了112頁工作日志,其中有關鄉村振興的有52處,他時時刻刻都把鄉村振興放在心里。在魏縣工作了180多天,建立了500多個“裕農通”服務點。廣大農戶通過“裕農通”APP、足不出村、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金融便民服務。
在崔獻民的努力和帶動下,“裕農通”平臺在魏縣快速推廣,魏縣也成為全省建行鄉村振興標桿縣,為全省建行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先進經驗。
截至2021年3月底,全省建行的“裕農通”金融服務點已經實現了對河北省4.9萬個村莊的全覆蓋,5300多個“裕農通”觸摸大屏布放到了村委會里面,方便農戶隨時使用,該行發放的涉農貸款已經達到1305億元。
4. 燕趙楷模鄧小嵐
鄧小嵐,原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同志之女。她生于河北阜平縣易家莊村,197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,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統工作。
2003年清明節,退休后的鄧小嵐到馬蘭村給烈士掃墓,碰巧遇見了同樣在掃墓的一群孩子,意外地發現馬蘭村的小孩只有一兩個孩子會唱國歌,還有些跑調,自此鄧小嵐便堅定了扎根馬蘭村的決心。
鄧小嵐說:“馬蘭村的孩子們沒體會過音樂的樂趣,沒有歌聲的童年是孤獨的,也是蒼白的。我想讓山里的鄉親們知道,共產黨沒有忘記他們,被哺育過的孩子也沒有忘了他們,我一定要讓孩子們的童年里有歌聲!”
2004年,鄧小嵐來到河北馬蘭村義務支教,教授音樂。2006年,鄧小嵐成立了馬蘭小樂隊。2008年10月,她帶領小樂隊第一次走出大山,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“馬蘭小樂隊小型音樂會”。之后,在河北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的節目錄制中,也有了馬蘭小樂隊的身影。十幾年間,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,站上更大的舞臺,而鄧老師溫暖的目光始終未曾改變。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中,44位來自太行山深處的孩子用天籟之音演唱了希臘語奧林匹克會歌《奧林匹克頌》。
18年來,鄧小嵐從北京往返馬蘭村的行程超過20萬公里,能繞地球赤道5圈;18年來,鄧小嵐已經協調捐贈了近500件樂器、數千冊圖書,培養了200多名學生。
鄧小嵐老師不僅義務支教,還拿出自己的退休金,動員親朋好友捐錢捐物,為孩子們蓋校舍、置辦樂器,從來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。她懷著對理想信念的堅守、對事業的無限熱愛,踐行了共產黨人“竭盡全力、鞠躬盡瘁”的承諾。
5.燕趙楷模李海明
50歲的李海明不說話的時候,自帶幾分威嚴。可面對信訪群眾和需要幫助的人,這張臉卻始終充滿溫情。
五年前,剛調任信訪局的李海明,面對蔚縣在全市居高不下的信訪率,陷入了沉思:為什么群眾有這么多難事急事需要信訪部門解決?信訪干部應該怎樣面對來訪群眾?“信訪是個筐,大事小事里面裝,等不得、慢不得、更錯不得。”李海明始終覺得,做好信訪工作,就要迎著老百姓的方向走——在他的倡議下,“蔚縣訪事”應運而生。
“蔚縣訪事”直播設立了“海明說事”“民生服務”“法律咨詢”等欄目,每周一、三、五下午,信訪局工作人員、律師、心理咨詢師都要分時段與網民進行互動,李海明隨時參與,并認真關注后臺留言,及時回復解答。
開始,直播互動人數并不多。沒想到2019年12月5日,一段全網點擊量超百萬的視頻——“信訪局長怒斥欠薪企業”,徹底將李海明變成“網紅”。兩分鐘的視頻里,群眾第一次看到了一個發脾氣的信訪干部。很多人評論,李海明這“一罵”,“罵”出了和群眾站在一起的“同理心”。這“一罵”,也讓農民工被拖欠的200萬元工程款次日全部結清。李海明瞬間“圈粉無數”。
上播,李海明是網友追捧的“網紅”,下播,李海明就是信訪局的“一號接待員”——有人反映某小區附近垃圾堆放無人清理,第二天下午,信訪局聯合相關單位實地下訪調查,現場協調垃圾清理,并放置了固定垃圾箱;
有人反映某村飲用水水質問題,第二天上午,信訪局邀請水質檢測公司實地檢測。為讓群眾放心,不久后,李海明又挨戶上門,親口嘗水;
有人反映某小區樓房地基下陷,信訪局馬上會同住建局下訪,現場督促施工單位盡快處理。
有人勸李海明不要這么“高調”,他卻說,信訪工作沒什么遮遮掩掩的,把法弄通了、把理講明了、把情加深了、把事辦好了,信訪就能曬在陽光下!
幾年來,“蔚縣訪事”累計接待群眾4000多人次、協調推動解決信訪復雜疑難案件3000多件,其中5年以上信訪積案41件,網上解答政策法律咨詢2.5萬多人次、調處矛盾糾紛1200多件。
6. 燕趙楷模劉亞斌
劉亞斌,生前任河北省滄州市公安局運河分局網安大隊三級警長。2022年5月7日,突發疾病不幸犧牲,年僅42歲。
做警察,劉亞斌并非科班出身。他畢業于河北經貿大學市場營銷專業,曾在滄州職業技術學院當了三年教師。后來,他通過河北省招錄國家公務員(人民警察)考試,進入運河公安分局。
“有些書生氣,不像個警察”,這是同事們對劉亞斌的第一印象。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,在之后的從警生涯中,無論面對什么危急情況,劉亞斌總是第一個沖上去,用赤膽忠心踐行著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”的錚錚誓言。
從警之初,劉亞斌的主要任務是“反扒”。經常接到錢包失竊的報警,受害人有本地的居民,也有來此求醫的病人,有人醫院還沒有進去,手里的救命錢就被偷走了,受害人無助流淚的模樣深深刺痛了劉亞斌的心。
從那時開始,劉亞斌上班處理日常工作,下班后就去人群密集、盜竊高發的地區尋找行竊的小偷。公交站臺、醫院走廊、小吃門店……他的足跡遍布轄區內大大小小的場所,嚴厲打擊了街面的盜竊犯罪。
除了扒竊案件,劉亞斌也曾多次偵辦大案、要案,時常面對危險,卻始終沖鋒在前。2013年,滄州某商廈發現了一枚綁著汽油桶的炸彈。劉亞斌和同事用防爆毯裹著炸彈將其從商場搬到了皮卡車上,迅速駕車將其向安全地帶轉運。汽車行駛到半路上,炸彈“轟”一聲就爆炸了,防爆毯直接被炸開一個大洞。
“我是警察,關鍵時刻,必須上!”劉亞斌是這么說的,也是這么做的。隨著信息化程度提升,各種新型犯罪層出不窮。劉亞斌潛心研究信息化破案理論,積極探索信息化破案新手段,牽頭研發推出多項網上作戰、信息化破案技戰法。他入選了“河北省刑偵‘信息戰’專家人才庫”“全省反電詐專家人才庫”,被公安部評定為“全國刑偵情報研判能手”。
在劉亞斌犧牲后,同事們在他的文件柜里翻出了20余個厚厚的筆記本,都為辦案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從警16年來,劉亞斌從“白面書生”成長為一名網上作戰、信息化破案能手。他累計參與破獲各類案件1000余起,抓獲犯罪嫌疑人800余名。
7. 燕趙楷模石炳啟
在河間,有位家喻戶曉的“大校村官”,他扎根農村五年來,帶領全村老少,把一個“后進村”變成了“模范村”,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,他就是河間市興村鎮大莊村黨支部書記石炳啟。
65歲的石炳啟從軍38年,是副師級大校軍官。為了改變家鄉環境臟亂、人心渙散的局面,2018年2月,他放棄了安逸的退休生活,回村走馬上任,當了一名“村官”。
石炳啟上任后,拿出雷厲風行的軍人作風,抓黨建工作,樹村規民約,并梳理出村子急需解決的三大問題:道路積水、亂倒垃圾、私搭亂建。
經過測算,排水道需要修100多米,工程造價13萬,村里沒錢,咋辦?他大手一揮說:“錢我出,活兒咱自己干。”最后一算賬,只花了5萬多,用了20天,就把困擾大莊村及周邊幾個村子的“老大難”解決了。
石炳啟一鼓作氣,接著解決村里的垃圾問題。他組織人們一車一車地清垃圾,建起固定的垃圾點。村民亂扔垃圾的習慣一時半會兒改不過來,石炳啟就帶著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戶地轉,看見亂扔垃圾的就批評。慢慢地,人們養成了定點存放垃圾的好習慣。
后來,在石炳啟的帶領下,村里私搭亂建的建筑物變成了黨群服務中心,廢棄的坑塘變成了美麗的池塘,閑置土地和荒廢地變成了青年林、花園、游園,和以前相比,人居環境那可是天壤之別。
環境美了,產業也得搞起來。大莊村是個農業村,村民的主要收入來自種植蔬菜和苗木。2019年,石炳啟和村干部多渠道籌資350萬元,建起了大莊農產品展示中心,聯合北京中科院成立了種子示范基地,還帶著村民種大棚、種苗木,一起發家致富。
短短幾年,大莊村煥然一新,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,石炳啟這位“領頭雁”也獲得了“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”“全國模范退役軍人”“燕趙楷模”等榮譽稱號。在他的影響下,河間市積極選拔優秀退役軍人進入村“兩委”班子,200多名“兵支書”成為基層治理和推進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“生力軍”。
8. 燕趙楷模趙玉英
從醫29年,義診上萬次;休假期間,數十次挽救路人的生命;建立了6個“醫患交流群”,隨時不厭其煩地答疑解惑,被稱為永不下“線”的大愛軍醫……她,就是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、“燕趙楷模”趙玉英。
從醫29年,萬無一失的背后是精湛的醫術,更是對生命的敬畏。對張阿姨一家來說,趙玉英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。張阿姨的老伴孫大爺患有慢性腎功能不全、尿毒癥多年,心絞痛1年。之前曾就診多家醫院,因腎功能衰竭、各項指標很差,家人和醫生都沒有下決心做介入治療。
春節前,孫大爺的病情加重,在和平醫院腎臟科做透析治療時,他的主治醫生聯系了趙玉英,她接過了這塊“燙手山芋”。當孫大爺的腎臟指標通過透析好轉時,趙玉英決定抓住時機立即手術。有人覺得她太冒險了,可能會給自己找麻煩,替她捏了一把汗。趙玉英沒有猶豫,更沒有考慮自己。她仔細操作,成功植入支架。手術結束后,看到孫大爺的各項指標正常后趙玉英才放心地離開。她說:“病人把生命托付給我們,我們不能隨便放棄,更不能因害怕承擔風險而放棄。”
“對工作極端負責,對人民極端熱忱,對技術精益求精”,曾經那個13歲女孩在課本上學到的白求恩精神,現如今已化為行動。每年,趙玉英都跟隨白求恩醫療隊進深山、入農戶開展義診巡診,普及心血管疾病預防和治療知識,足跡遍布20多個縣、100多個鄉鎮,惠及群眾近萬人,成為了群眾交口稱贊的“白求恩式好醫生”。
9. 燕趙楷模侯桂森
12月18日,省委宣傳部聯合省農業農村廳、省總工會在“燕趙楷模發布廳”發布了鄉村振興模范侯桂森同志先進事跡,并授予他“燕趙楷模”稱號。
侯桂森原是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教授,從事研究和教學30余年,退休后受邀到阜平縣領銜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技術指導。他提出了食用菌產業“六位一體”“六統一分”的發展模式,把100多項新科技、新成果引入阜平,通過制定科學規劃、創立發展新模式、解決技術瓶頸問題,使食用菌產業覆蓋了全縣11個鄉鎮140個行政村,直接帶動1.5萬戶山區群眾增收,食用菌產業也成了阜平縣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。侯桂森先后榮獲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”“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”“李保國式科技扶貧突出貢獻者”等稱號。
“一年300多天扎根在阜平,常常凌晨五點半就起床,在田間地頭給鄉親們答疑解惑”“不像是一位專家學者,更像是一名樸實的農民”……談到侯桂森的務實和敬業,現場的幾位受訪者感慨萬千。侯桂森表示:“我現在最大的心愿,就是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術人員,探索食用菌產業化的鄉村振興之路,讓更多的農民增產致富。”
一段段真實細膩的故事,一幕幕溫馨感人的畫面……發布現場,通過現場訪談、視頻短片等形式,生動展示了侯桂森扎根太行山區,用“金蘑菇”點亮百姓致富路的先進事跡,充分彰顯了他嚴謹治學、勇于創新,真抓實干、科技興農的責任擔當。